家庭饮食情况调查报告
家庭饮食情况调查报告,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改变, 家庭膳食结构和饮食方式也随之改变,膳食结构不合理不但引起营养失衡 还会导致一些有害化学物质,下面来看看家庭饮食情况调查报告。
家庭饮食情况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饮食是每个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定“大学生饮食情况”为调查主题可以了解我们大学生的饮食现状,并通过调查结果的分析得出结论,提出建议。
二、调查目的
了解大学生饮食状况、饮食观念;把握大学生的饮食特点和方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饮食观,使大学生拥有健康文明的饮食方式。
三、调查过程
确定主题后围绕主题引出两个导向,一为饮食状况与习惯,二为饮食观念与认识。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十五个问题,撰写了问卷。通过问卷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最终获得一百一十六份有效答卷。
四、调查结果
数据中,受调查者近一半人会每天吃早餐;一日三餐的'进食时间比较规律;主要在饭堂消费;口味多为适中;六成多的人每天都有吃青菜;不少人会考虑食物的营养;认为健康与饮食习惯相关程度高;饮食不合理由主因是饮食习惯;有认识到自己的饮食情况……
同时,数据中也可知,有部分人不怎么吃早餐的;进食时间不规律,比较混乱;荤素搭配不平衡的;很多人对食物的考虑首要是口感、卖相;不怎么在意饮食健康……
五、调查结果分析
数据结果表明,多数大学生是较重视早餐的;会注意饮食时间;合理对待食物;考虑食物营养;认识到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对饮食不合理有自知之明……饮食状况和习惯是正常的,饮食观念与认识也是正确的。
同时,少部分人却是要重视的不重视,要注意的不注意,应合理对待的不合理对待,应认识到的没认识到,毫无自知之明……饮食状况与习惯完全异常,饮食观念与认识完全错误。
六、统和建议
虽然调查数据分析得出大多数人的饮食情况相对健康,但也存在各种小问题。甚至少数人存在很多大问题。所以我们应该让自己变得更健康,稍微去了解一下食物的营养知识,饮食的健康理念,改正自己的饮食习惯,养成健康饮食的习惯,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
是健康还是美味?走向营养健康还是屈从于自己的食欲?在这种问题上,希望大家做出正确的选择,真正实现饮食健康,膳食平衡。拥有一个强壮健康的体魄。
怎么吃健康?
1. 适当增加8类、减少6类食物摄入,有助降低慢性疾病风险
《报告》中汇总了与主要健康结局风险降低相关联的膳食因素,主要有:全谷物、蔬菜、水果、大豆及其制品、奶类及其制品、鱼肉、坚果、饮水(饮茶)等,证据等级均为B级。
此外,过多摄入可增加不良健康结局风险的膳食因素主要有:畜肉、烟熏肉、食盐、饮酒、含糖饮料、油脂等,证据等级均为B级及以上。
《报告》指出,证据体分析根据证据等级、一致性、健康影响、研究人群及适用性进行评价。量化计分以所有证据的得分计算均值,得分达到13~15分可判定为优,9~12分为良,5~8分为中,1~4分为差。最终形成证据体综合评价等级的推荐意见,其等级强度由高至低分别为A、B、C、D四个等级。
2. 超半数成年男性饮酒,一半以上男性饮酒者过量饮酒
饮酒行为较为普遍,《报告》指出,2015年监测结果显示,我国成年男性居民饮酒率为64.5%,女性为23.1%。饮酒者日均酒精摄入量男性为30克,女性12.3克。
而一半以上的男性饮酒者过量饮酒。按照饮酒者日均酒精摄入量≥15克定义为过量饮酒,2015-2017年数据显示,我国男性和女性饮酒者过量饮酒量分别为56.8%和27.8%。
3. 盐摄入量仍超标,但每日摄入较之前已减少4.6克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食用盐每人每日摄入量不超6克。而2015年调查显示,家庭烹调用盐摄入量平均每人每天为9.3克。虽然超过了推荐量,但盐摄入已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与1992年相比,人均烹调用盐量下降了4.6克/天,每10年平均下降2克/天。
4. 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消费率高于成人
含糖饮料消费逐年上升。报道提到,城市人群游离糖摄入有42.1%来自含糖饮料和乳饮料。儿童青少年含糖乳饮料和饮料消费率在30%和25%以上,明显高于成人。
不过,虽然目前我国居民糖摄入平均水平不高,但儿童青少年对糖饮料的消费要引起重视。《报告》提到,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消费率高于成人,3~5岁儿童糖供能比高达4.8%,应引起足够注意。
5. 全谷物摄入,只有两成人达标
《报告》指出,居民全谷物、深色蔬菜、水果、奶类、鱼虾类和大豆类摄入不足。比如,谷物仍以精制米面为主,全谷物及杂粮摄入不足,只有20%左右的成人能达到日均50克以上。大豆类食品是我国传统健康食品,但目前消费率低,消费量不足,约有40%左右的成人不常吃大豆类制品。
6. 人均每天吃半斤蔬菜,肉类摄入增加
《报告》指出,我国大多数人群膳食结构仍保持植物性为主,谷类食物仍是能量的主要食物来源。其中,居民蔬菜摄入量仍稳定在人均每日270克左右,与其他国家相比一直处于较好的水平。
此外,居民动物性食物摄入量增加,优质蛋白摄入量增加,全国城乡居民来源于动物性食物蛋白质的比例从1992年的'18.9%增加到2015年的35.2%。特别是农村居民的膳食结构得到较大的改善,动物性食物提供的蛋白质从1992年的12.4%提高到2015年的31.4%,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1992-2015年城乡居民膳食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不过,《报告》也指出,农村居民肉类消费以畜肉为主,鱼虾类和禽肉类食物的消费比例低;奶类、水果、鱼虾类、深色蔬菜等食物的摄入量仍明显低于城市居民,由此造成整体维生素A、钙、n-3脂肪酸等营养素摄入量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
7. 江南地区饮食模式值得学习
长期遵循平衡膳食模式,是健康长寿和预防膳食相关慢性病的重要基石,并可以降低全因死亡风险。
中国人群不同膳食模式对健康结局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以多蔬菜水果、多鱼虾水产品、经常吃奶类和大豆制品、适量的谷类和肉禽类、烹调清淡少盐为主要特点的江南地区模式,代表了东方健康膳食模式。
具有这些膳食特点的地区,人群发生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和脑卒中等疾病的风险均较低。
8. 肥胖者持续增多,农村胖得更快
《报告》提到,从2000-2018年成人超重和肥胖率的变化趋势来看,肥胖率上升速度大于超重率的增长;农村人群超重和肥胖率的增幅高于城市人群。
▲2000-2018年中国不同性别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变化趋势
肥胖常伴有多种代谢异常,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6岁以下和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0.4%和19.0%,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 3%和16.4%, 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已经超过一半(50.7%)。
9. 身体活动水平逐年下降,每天屏幕时间3小时
《报告》提到,近20年来,我国居民总体身体活动量逐年下降,成年居民职业性、家务性、交通性和休闲性身体活动总量逐年减少。
▲2000-2018年中国成年男性居民身体活动水平变化趋势
▲2000-2018年中国成年女性居民身体活动水平变化趋势
成人缺乏规律自主运动,静坐时间增加,平均每天闲暇屏幕时间为3小时左右。在能量摄入不变情况下,身体活动量降低是造成人群超重肥胖率持续增高的主要危险因素。而超重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等重要的危险因素。
目前,国内有不少学者做过关于如何利用饮食与运动联合方式干预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各种慢性疾病的研究,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大多是短期效应。据调查,大学生饮食和运动方面的现状堪忧。
1对象与方法
对象以湖北工程学院从未接受过运动营养、饮食健康方面知识专门教育的12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选修健康教育课的60名学生作为教学实验组,另随机抽取未选修本门课的60名学生为对照组。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级、生源及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表明两组均衡可比。
干预内容从20xx年9月至20xx年1月对教学实验班进行为期4个月,每周2学时,合计32学时的教学实验。具体教学内容与进度如下:健康概论(第1周),维持生命过程的营养素(第2周),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第3~4周),饮食、运动与肥胖(第5~7周),饮食、运动与癌症(第9~11周),
饮食、运动与美容(第12周),大学生健康的运动与饮食护理(第13~16周)。采用的教学方式为多媒体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讨论、社会实践和视频教学相结合。
除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还带领学生参观学校食堂及学校周边路边摊、餐馆、茶吧及超市等,让他们亲自观看、感受、体会,了解食品安全与卫生常识,警惕食物中毒;此外,还就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及运动行为开展讨论,指导并帮助纠错。
问卷调查法笔者在参照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关于青年危险行为调查问卷(YouthRiskBe-haviorSurveyQuestionnaire,YRBSQ)及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20xx)6部分内容基础上,结合湖北工程学院大学生饮食、运动行为特点自行设计“大学生饮食与运动行为状况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健康饮食行为、非健康饮食行为、减肥相关行为、上体育课与课外体育锻炼行为、运动损伤与急救处理行为。超重或肥胖的衡量依据体质量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判断标准:BMI
BMI28kg/m2为肥胖7。在编制问卷的过程中,为确保问卷内容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先后咨询、走访本专业的有关专家6位,经反复修改与完善,得到专家的认可后修订成稿。问卷的信度采用重测信度法,计算相关系数r值为,可信度较高。教学干预前后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两次问卷调查:(1)干预前共发放问卷120份(实验组与对照组各60份),回收有效问卷120份。(2)干预后,用同一问卷对所有调查对象进行第二次调查,以了解课程结束之后的6个月即20xx年1一6月大学生的饮食与运动行为状况。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20份,有效率达100%。
统计学分析运用统计软件为数据进行分析,所用统计方法主要为描述统计和/检验。
2结果
干预前后大学生饮食行为改变情况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健康饮食行为与非健康饮食行为报告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实验组大学生健康饮食行为报告率均有所提高,特别是饮食有规律、经常吃早餐、吃蔬菜为250g/d、吃新鲜水果1个/d、吃豆类1~2次/周和喝牛奶1~2杯/d均提高比较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干预后,两组间上述行为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实验组大学生非健康饮食行为率均有所下降,特别是吃油炸食品由干预前的降到,喝可乐等汽水由干预前的降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干预前后大学生减肥相关行为比较,干预后,实验组大学生超重或肥胖的人数由干预前的36人()降到24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P
干预后的实验组报告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干预前后大学生上体育课与课外体育锻炼行为比较干预后,实验组大学生经常上体育课与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较干预前明显增加(P
干预前后大学生运动损伤与急救处理行为比较。干预后,实验组大学生运动损伤人数较干预前均稍有下降,其中,肌肉挫伤由干预前的降到干预后的,干预后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干预后实验组大学生健康饮食行为较干预前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饮食有规律报告率从干预前的提高到,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张雪莹等08的研究以及潘子儒等63的干预试验结果较为接近。说明健康教育课教学对大学生养成健康饮食行为习惯切实有效。
早餐作为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应占全天食物总摄入量的30%。经常不吃早餐容易发生低血糖,影响学习效率,还会增加患消化道疾病和胆结石等疾病的风险。本次干预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健康教育使大学生懂得吃早餐的重要性,经常吃早餐的报告率明显增多,高于广西、青海、北京、湖北、湖南等地大学生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干预后大学生吃油炸食品、喝可乐等汽水之类的非健康饮食行为报告率明显下降,不良饮食行为得到改善。说明经过相关课程的学习,实验组大学生已意识到油炸类、汽水可乐类等垃圾食品对健康的危害。
合理饮食营养和体育锻炼是维持和促进健康的重要条件。以科学合理的饮食营养为物质基础,以体育锻炼为手段,用锻炼的消耗过程换取锻炼后的超量恢复过程,不仅可以提高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增强体质,还可保持体内能量的摄排平衡,控制体重。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大学生通过健康教育课的学习,通过运动辅以控制高能饮食减肥的人数明显增多,高于国内同类文献报道结果。此外,依靠节食、催吐和吃减肥药(茶)等非健康减肥方法减肥的人数干预后有所减少。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干预后,实验组大学生经常上体育课和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多,整体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特别是锻炼次数与锻炼持续时间都高于国内同类文献报道。表明健康教育课教学对大学生运动行为的干预效果非常明显。
适度强度的运动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运动过度容易造成损伤,因此,运动的防护及损伤的处理极为重要。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运动损伤主要是—些轻度的肌肉拉伤、关节韧带扭伤和运动劳损。
通过健康教育课中运动损伤的预防、损伤急救处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干预后实验组大学生自己应急处理运动损伤的能力明显提升。所以,尽管大学生运动次数较干预前增多,但发生运动损伤的概率没有增大。
已有干预研究证实,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饮食与运动行为的改变切实有效te一22。本研究认为,均衡营养、平衡膳食,养成健康饮食和适度运动的行为习惯不但是高校健康教育的目的,而且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躬行践行的事。本研究的课程教学内容及视频教学、技能示范与社会实践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对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与运动行为习惯,因而值得高校加以推广。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