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园疫情防控复学方案
为有力保证事情或工作开展的水平质量,通常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份方案,方案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主题来展开,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意义。方案要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疫情防控复学方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疫情防控复学方案1一、开学准备
(一)组织要求
[1]提前筹划,做好开学准备。
学校要依据最新疫情防控形势,科学制定开学工作方案,提前掌握师生员工及其共同居住人员开学前连续14天的健康状况、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或其他异常情况,周密安排师生员工有序返校。确保疫情防控措施部署到位、应急预案到位、责任明确到位、人员组织到位、设施完善到位、物资储备到位、制度落实到位、风险排查到位、检查督促到位。
[2]责任到人,确保工作落实。
严格落实属地责任、部门责任、单位责任、家庭和个人责任,学校党组织书记和校长是疫情防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学校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多校址办学的学校,各校区指定责任人和联络人,明确工作职责,确保疫情防控和常规工作有序推进、落实落细。
[3]机制有效,保障防控效果。
学校要完善教育、卫生健康、学校、家庭与医疗机构、疾控机构“点对点”协作机制。按照我市疫情形势和防控规定,不断完善优化校领导负责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体系和传染病防控“两案九制”,即防控工作方案、应急预案,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晨午(晚)检制度、因病缺课/缺勤病因追踪登记制度、复课证明查验制度、健康管理制度、应急接种制度/免疫预防接种查验制度、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制度、通风消毒制度和环境卫生检查通报制度,同时要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师生员工一日常规,明确错时上放学、错时分区域就餐、体育活动等安排。
[4]完善预案,加强应急演练。
学校开学前与公安机关、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等做好对接,根据疫情形势进一步完善学校应急预案,健全防范和处置机制,做到“点对点”“人对人”。有针对性地开展疫情防控多场景、实操性应急演练,确保一旦发生疫情,迅速激活疫情防控应急指挥体系,启动应急处置机制,各环节快速响应和应急措施到位,及时有效应对突发情况。
[5]明确要求,确保顺利开学。
学校全面掌握师生员工及共同居住人(包含保安、保洁、宿管、班车司机、班车照管员、食堂员工、后勤保障人员等)开学前14天的健康状况、核酸检测和出行轨迹情况,了解其外出史、接触史等关键信息,建立监测台账;根据风险人群管理要求,确定正常返校人员,及时将开学安排、返校要求精准通知每位师生员工,做好返校途中安全提示,与学生家长和教职工签订健康承诺书。同时,做好暂缓返校师生员工的沟通告知解释工作。
(1)风险人群判定。
根据学校师生员工新冠肺炎感染情况、近14天旅居史与接触史、当前健康状况等,将其分为三类风险人群,见下表。
表:学校师生员工新冠肺炎感染风险人群划定标准
高风险人群
划定标准
(1)被诊断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或阳性感染者;
(2)近14天内与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核酸阳性人员有过密切接触史,或与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核酸阳性人员的密切接触者有过接触史的师生员工,即被判定为密接、次密接的师生员工;
中风险人群
划定标准
(1)近14天有发热(腋温≥37.3%、额温≥36.8℃)、咳嗽等呼吸道症状者;
(2)近14天有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的师生员工;
(3)14天内,居住楼房同单元门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或核酸阳性人员的师生员工;
[6]加强宣传,做好健康教育。
学校要及时发布或转发国内外疫情形势和最新防控要求,宣传疫情防护知识。引导师生员工及共同居住人员,积极接种新冠疫苗,坚持科学佩戴口罩,养成勤洗手、常通风、少聚集等良好卫生习惯,不到中高风险地区,非必要不出省,确需外出时,严格履行请销假手续,有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的师生员工及共同居住人应主动向居住地所在社区和学校报备,积极配合落实健康管理规定。
(二)保障要求
[7]合理筹划,做好防疫物资储备。
学校对现有防疫物资进行一次彻底清理盘点,根据师生员工数量,
结合应急方案做好抗原试剂盒、防护口罩、消毒用品、洗手液、防护手套、非接触式测温设备、防护服等常用防疫物资储备,储备数量为不少于一个月使用量,安排专人管理,确保存放安全,合理使用与清洁。做好消毒剂使用培训与记录,注意物品的有效期。根据使用情况,适时补充,保持动态平衡。
[8]配备设施,保障防疫场所设施齐全。
(1)设置一定数量测温设施。
在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宿舍楼等人群密集场所设置红外体温探测器,做好设备维护和温度校验。
(2)设置充足的洗手设施。按照每40~45人设一个洗手盆或0。6米长盥洗池标准设置流动水洗手设施;配足洗手液;做好排水设施检修和维护,排水设施下水管应设置回水弯,并确保下水管与地漏连接处密封完好、不用的排水地漏封堵好。
(3)规范设置临时观察室和隔离室,寄宿制学校还需要设置隔离寝室。
在校门口就近设置临时观察室,为入校时出现疑似症状的人员提供临时观察场所。同时,至少设置2个隔离室,分别用于发热、乏力、干咳及胸闷等疑似新冠病毒感染症状的师生员工,以及出现其他症状师生员工的临时安置,避免交叉感染。临时观察室和隔离室的设置要经卫健部门专业指导评估。寄宿制学校要提前与属地储备的隔离场所建立对接。
隔离室基本要求:
①应远离教学和生活区,相对独立,采光和通风良好,有独立卫生间和流水洗手设施;设置醒目的“隔离室”标识;面积应大于15。设置在卫生室/保健室内的隔离室需具备独立转运通道。
受条件限制,中小学校隔离室可选在楼房首层远离人群密集的地方,如楼房靠边靠外的房间,带有(靠近)厕所及盥洗室,采光和通风良好,进出过程中路程最短及接触人员最少等,室内应保持干净整洁,无杂物堆放。
另外,室外温度适宜时,也可通过搭建帐篷的方式建立临时隔离室,位置应相对独立、远离教学和生活区,帐篷内光线充足及空气流通,帐篷出入口应避开人群必经之路,并在帐篷周围设立警戒区域,帐篷内放置必要的物品,进出人员需做好个人防护。
②隔离室原则上应当具备以下基本设备和物品:
防护用品:一次性工作帽、防护眼镜(防雾型)、医用外科口罩、N95医用口罩、防护服、一次性乳胶手套、一次性鞋套等。
洗消物品:洗手液、手消毒液、干手纸巾、紫外线灯(移动、悬挂式)或空气消毒机、含氯消毒剂、 ……此处隐藏36666个字……状后才可以正常上课。对学生去过的教室和寝室进行全面的消毒,不给病毒留一丝一毫的机会。
幼儿园疫情防控复学方案15为了提高我园预防和控制突发传染病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各类传染病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者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教职员工以及幼儿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幼儿园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结合本园实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工作目标
1、普及各类突发传染病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教职员工和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突发传染病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传染病事件不在幼儿园园内蔓延。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宣传普及突发传染病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防护意识,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传染病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成立幼儿园突发传染病事件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幼儿园的突发传染病事件的防治工作。
3、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突发传染病事件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管理。
4、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三、组织管理
(一)工作职责
成立由园长负责的幼儿园突发传染病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幼儿园的突发事件防治工作。主要职责如下:
1、根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突发传染病事件防治应急预案制订本园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幼儿园各部门各项突发事件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3、广泛深入地开展突发传染病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突发事件防治知识,提高教职员工的科学防病能力。
4、建立幼儿缺席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检查制度,及时掌握师生的身体状况,发现突发传染病事件早期表现的师生,应及时督促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5、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努力改善卫生条件,保证幼儿园教室、食堂、盥洗室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
6、确保幼儿喝上安全饮用水,吃上放心饭菜。
7、及时向当地街道医院或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汇报幼儿园的突发传染病事件的发生情况,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对病人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消毒、食物留存等工作。
四、突发事件预防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幼儿园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幼儿园应经常对食堂、教学环境与生活区环境进行自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二)增加幼儿园卫生投入,切实改善幼儿园卫生基础设施和条件。
(三)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幼儿园卫生规范化管理。
1、幼儿园食品从业人员必须持有效健康证、培训上岗并注意个人卫生;对患有“五病”的人员必须100%的调离。
2、购销和使用的食品应当定点采购并按规定验收,禁止让学生食用变质的食品和“三无”产品;食品加工过程和储藏必须生熟分开;餐饮具必须采用高温或药物严格消毒,并有保洁措施。
3、食品及其原料贮存和食品制作间必须具备完善的安全措施,并落实专人、专锁、专保管责任制,强化安全防范措施,防止投毒事件发生。
4、加强幼儿园生活饮用水的管理,防止因水污染造成疾病传播。
5、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点搞好食堂卫生、教室卫生和环境卫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卫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6、严格执行新生入园(学)前预防接种证查验和登记制度,提高学生疫苗接种率,防止疫苗相关性疾病的发生或流行。
(四)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师生的防疫抗病能力。
1、培养幼儿树立良好的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2、结合季节性、突发传染病的预防,通过黑板报、宣传橱窗以及校园网等宣传途径,大力宣传、普及防治突发事件的相关知识,提高教职员工及幼儿、家长的公共卫生意识和防治突发事件的能力。
3、进行食品卫生知识和预防食物中毒的专题教育,增强教职工识别腐败变质食品、“三无”产品、劣质食品的能力。
4、组织师生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倡合理营养,不断增强体质。
五、突发事件监测和报告
幼儿园突发传染病事件的内容包括:重大传染病(非典、禽流感等)疫情、中毒事件(食物中毒等),以及其它重大疑难及不明原因的'健康危害事件。
(一)突发事件监测
1、建立突发传染病事件的监测系统。指定专人对师生员工中的缺勤者进行逐一登记,查明缺勤原因。对因健康原因缺勤者进行登记汇总并进行追踪观察,分析其发展趋势,必要时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2、重视信息的收集。要与区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建立联系,收集本地及周围地区的传染病事件的情报,密切关注其动态变化,以便做好预防工作。
(二)突发事件报告
1、建立自下而上的突发传染病事件逐级报告制度,并确保监测和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及时发现潜在隐患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期间,有关幼儿园及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实行24小时值班制,并开通疫情监控联系电话。
2、严格执行幼儿园传染病事件报告程序。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对疫情实行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各部门应严格按程序逐级报告,确保信息畅通。
出现集体性食物中毒、甲类传染病病例、乙类传染病爆发及其他突发传染病事件时,幼儿园有关部门应立即向本园突发传染病事件领导小组报告,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在2小时之内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同时向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3、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突发事件。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机构保障
幼儿园应成立突发传染病事件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突发传染病事件的日常预防与控制工作。
(二)人力资源保障
定期接受卫生部门组织的突发传染病事件应急处理知识、技能的培训和演练,熟悉突发传染病事件的预防与控制知识,具有处理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三)财力和物资保障
幼儿园应安排必要的经费预算,为突发传染病事件的防治工作提供合理而充足的资金保障和物资储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