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园教案(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园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教案1活动目标:
1、了解青蛙的外形特征和成长过程。
2、激发幼儿保护青蛙的情感,知道它是对人类有益的动物。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青蛙图片、青蛙生长5步图、视频《青蛙的成长》、音乐视频《变青蛙》、青蛙的叫声、害虫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动物朋友,咱们先听听它好听的声音吧!(播放青蛙的叫声)大家很快就猜出来了,对,就是小青蛙。(出示青蛙图)
二、观察青蛙的外形特征
师:“你们见到青蛙吗?”谁能说说它的样子吧!请大家从上往下来说一说。
(青蛙穿得什么颜色的外衣的?眼睛、嘴巴怎么样的?肚皮是什么颜色的?有几条腿?)——幼儿说,教师贴上所说的外形特征局部图。对语言完整的幼儿给予表扬。重点讲解脚蹼——引导幼儿观察。师:“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青蛙,它的样子很可爱,那它生下来就是这个样子的吗?(不是)对,它生下来可不是这个样子的,它的长大经历了很神奇的过程,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吧!
三、观看视频,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1、分段播放视频,提问:
(1)这是什么季节?青蛙妈妈生下的小宝宝是什么样子的?(许许多多圆圆的卵)
(2)天气暖和了,卵是怎样变成小蝌蚪的?(脱下了外衣)小蝌蚪长得是什么样子的?(圆圆的大脑袋,一条细细的小尾巴)小蝌蚪是怎样游动的?(请幼儿模仿动作)
(3)小蝌蚪游着游着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它碰到了谁?(长出了后腿,碰到了小鲤鱼和它的宝宝)
(4)小蝌蚪游着游着身体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它又碰到了谁?(长出了前腿,碰到了小乌龟)
(5)现在,小蝌蚪的身体变成了什么颜色?(脱掉了黑衣服,换上了绿衣服)身体的哪部分消失了?(尾巴,慢慢变短)
2、教师出示青蛙生长过程图,引导幼儿回忆。师:“小宝宝是一下子就变成青蛙的吗?(不是,慢慢长大,身体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现在请大家想一想它是怎样变化的?(教师引导提问:青蛙妈妈先在池塘里产下了什么?接着卵又变成了什么?小蝌蚪先长出了什么腿?又长出了?身体的哪部分消失了?最后变成了?)
——幼儿回答教师贴过程图片
青蛙卵—小蝌蚪—长出后腿小青蛙—长出前腿的小青蛙—青蛙。
问:“青蛙从卵变成青蛙经历了几个变化?
3、音乐游戏《变青蛙》,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来表现青蛙的生长过程。
师:“啊,原来小青蛙是这样长大的,我们也来学学它的变化吧。
——播放音乐视频《变青蛙》,教师做青蛙妈妈,幼儿做宝宝一起游戏,将青蛙的生长过程用身体动作来表现。
动作:半蹲准备,双手握拳,从下往上摆动,左游游,右游游;双手叉腰左右腿分别向后蹬;双手五指分开,向左上、右上伸;双手在身后摆动,再到胸前摆动;转个圈,学青蛙跳2下。
四、了解青蛙是人类有益的动物,引导幼儿保护青蛙。
师:“太神奇了,终于变成了小青蛙,青蛙有什么本领?那小青蛙喜欢吃什么呢?
——提醒幼儿大胆回答青蛙对我们人类有这么大的用处,我们应该怎样保护青蛙呢?小结:青蛙不光吃蚊子、苍蝇,还大量捕食蛾子、稻飞虱等农业害虫,它们一年吃害虫的.数量大约是五万多只。所以人们称它为“庄稼的保护神”。青蛙对我们人类的益处很大,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不能捕杀青蛙,好好的保护它。
、
五、延伸活动:
科学区:在自然角饲养小蝌蚪,幼儿做成长记录表。
美工区:折纸——小青蛙或制作与青蛙有关的环保宣传画。
教学反思:
春天是青蛙繁殖的季节,“青蛙的成长”这个活动设计,来源于幼儿生活中的一个兴奋点,并且在整个活动中幼儿比较感兴趣,始终处于积极自主的状态。本节活动在大班年龄组进行。首先借助音频“青蛙的叫声”引课,让幼儿在猜“谁来了”的过程中自然进入课堂内容,让幼儿通过经验说出青蛙和蝌蚪的特征,再通过电视界面出现“青蛙”和“蝌蚪”的图片对比,让幼儿产生疑问,青蛙到底是不是蝌蚪变的?带着疑问,幼儿看动画故事《小蝌蚪找妈妈》,这个童话故事生动地讲述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全部过程。动画中是按“找”和“变”两条线索展开情节的,两条线索齐头并进,我运用电教手段,使幼儿能形象直观地观察到小蝌蚪的变化过程,知道了春天青蛙妈妈产下卵,卵变小蝌蚪,小蝌蚪先长两条后腿,再长两条前腿,尾巴慢慢变短到消失,最后变成青蛙”,使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小蝌蚪找妈妈的重要图面,暂停动画并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这一图面马上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通过幼儿的主动观察,使小蝌蚪的样子给他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让幼儿带着问题看动画故事,了解了蝌蚪变青蛙的几个步骤。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从而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随着从蝌蚪变青蛙的全过程的观察积累,孩子们掌握了最直接的经验,他们对青蛙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了,幼儿在自由探索、相互学习中发现了一些青蛙的秘密。
为了加深幼儿对青蛙成长过程的印象,让他们拍青蛙成长卡片,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问题:在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排列小青蛙的生长过程中,孩子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排列出了多种不同的顺序,而且每一种排法都体现出了幼儿的智慧,不管幼儿的答案怎样,都是他们观察、发现和想象所得,这一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我给予了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在最后保护小青蛙的环节中,幼儿积极的发言,讲出了很多青蛙的益处,进一步提升了幼儿保护青蛙的意识,整个活动环环紧扣,自然过渡,幼儿参与性高。
幼儿园教案2活动目标:
1.幼儿听故事,了解小雨点的形成。
2.了解水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三种形态。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对水蒸气、下雨、下雪、结冰的自然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物质准备:故事视频《小雨点的旅行》。白纸、水彩笔人手一份。
电水壶,冰块。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师:天空有时候会下起雨,你们知道小雨点是从哪里来的呢?
小结:有人认为小雨点是从天上来的,有人认为是从海里来的,今天我带来一个有趣的故事《小雨点的旅行》,一起来听听看,小雨点为什么会来到地上?
二、理解故事内容,了解雨的形成及其变化。
1.欣赏“故事开头……不知我会落在 ……此处隐藏15355个字……在粗糙的地面跑得快。
4、引导幼儿探索材料表面,了解速度与材料表面之间的关系。
师生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材料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轮子跑得越快,材料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轮子跑得越慢。
5、迁移经验讲述。
(1)汽车在高速公路跑得快还是在石子路面上跑得快?哪个乘坐更舒服?
(2)刚才我们说了路面越平滑,轮子的.速度越快,那为什么冬天结冰的时候,要在轮子上绑上铁链?因此,冬天路滑要提醒司机师傅注意安全。
三、再次提出探究的新内容,引发进一步的探究活动。
1、虽然轮子在平滑的材料上跑的很快,但怎样使轮子在这些材料上跑得更快?老师提供了一些材料(鞋盒、书、木板),幼儿开动脑筋,想办法再玩。
2、幼儿运用不同的辅助材料并改变路面的坡度进行尝试,解决问题。
集中幼儿。
教师提问:你们改变了木板原来的坡度,有了什么发现?
幼儿讲述。(会滚动的玩具比以前跑的更快了,坡度越大,轮子下滑的速度越快。)
3、教师小结:汽车在有坡度的地方比没有坡度的地方跑得快。因此下坡时,司机要减速,要安全开车。
4、老师与幼儿总结性互动问答:轮子轮子在哪跑得快?
轮子轮子在光滑的路面跑得快;
轮子轮子在哪跑得快?
轮子轮子在下坡的路面跑得快;
四、幼儿运用肢体语言演绎轮子的快与慢。
1、启发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示轮子的快与慢。
2、通过音乐,教师和幼儿一起用动作演绎轮子的快与慢。
五、延伸。
教师带幼儿开车去旅行。
【教学自评】
本次活动主要以探索为主,好玩是幼儿的天性,科学与艺术整合活动的形式必须体现孩子们在玩中发现、玩中探索、玩中创造的特性。让幼儿玩,必须有材料,活动中我给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从而调动了幼儿的多种感官,通过不断地动手操作探索、动脑思考,使幼儿感知生活中的知识,同时也获得了探索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让孩子们经历一个个操作、发现、合作、交流、创造的科学探索过程,让幼儿在亲身尝试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成功,得到愉悦的情绪体验,从而激发幼儿不断探索科学的兴趣。如:在探索轮子在什么情况下跑的最快时,有的孩子觉得老师提供的材料不够过瘾,把木板用手抬起来,这样坡度就更大了,轮子向下滑动速度就更快了,孩子们愉悦了,而我们的知识难点也不攻自破了。扩展延伸,是本次活动艺术的整合点,让幼儿用肢体动作演绎轮子的快与慢,从而升华了探索的经验。科学与艺术的整合,不仅激发幼儿学习科学的兴趣,同时丰富了幼儿的学习感受,让幼儿获得多种能力、多方面的整体的经验。
在组织活动中,我的组织语言不是很严谨,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会多加注意,请各位园长、老师多多指出活动中的不足,谢谢大家。
幼儿园教案14一、教学目标(活动目标)
(一般从发音、字词、朗诵、常识或知识、德育、拓展活动等方面确定)
二、教学重点:以幼儿语言发展为主
三、教学难点:(难点不一定是重点,指教学中难度比较大的环节)
四、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法、练习法、提问法、演示法等)
五、教学准备
(一般包括与教材内容配套的.课件、实物、图片、音乐、视频材料、奖品及各种活动用的材料)
六、教学过程
一般包括:
1、导入部分(一般通过提问、谈话、出示课件或实物图片、场景等方式,要灵活运用,出奇制胜。)
2、完整朗诵或讲述部分(教师要声情并茂、速度缓慢地朗诵,如果教师自身水平有限,也可以采用录音)
3、讲解诗歌(采用各种有效方法,引导幼儿分析理解诗歌内容。此部分要注意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4、教幼儿朗诵或讲述,注意完成教学重点。
5、采用各种练习方式让幼儿朗诵(或讲述)并记熟儿歌(故事)。
6、(建议:带领幼儿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游戏、表演、手工制作或其他拓展活动。)
七、结束部分
1、教师小结教学效果,给予表扬和鼓励。
2、根据教材内容,适当进行德育教育。
3、结束活动,请幼儿休息或自由活动。
附:(素材内容)
幼儿园教案15幼儿园分解组成教案让幼儿掌握了10以内的分解组成,让幼儿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魅力,进一步对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激发了幼儿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1 幼儿园分解组成教案:活动目标
1、在情境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2、发展幼儿观察力、分析力,发现数组成的递增、递减及互相交换的规律。
3、在动手操作,感知10的分解组成,掌握10的9种分法。
2 幼儿园分解组成教案: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习10的9种分法。
活动难点:
总结归纳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规律。
3 幼儿园分解组成教案:活动准备
1、为活动准备的幼儿操作材料。
2、上课准备的'分解组成课件、记录纸。
3、多媒体教室准备。
4 幼儿园分解组成教案:活动过程
一、通过游戏,复习学过的数的组成和分解。
1、师:我来问,你来答,9可以分成3和几?(幼儿边拍手边回答)
2、教师引导10、9、8、7、6、5、4、3、2、1根手指的伸法。
伸出双手,如图:双手平伸是10,弯下一根是9,弯下二根是8,弯下三根是7,弯下四根是6,弯下五根是5。也可以说,弯下一根手指是9和1,弯下二根手指是8和2,弯下三根手指是7和3,弯下四根手指是6和4,弯下五根手指是5和5。
二、通过故事情境,感知10的分解与组成。
师:在一座茂密的森林里,住着一位美丽的白雪公主,今天,白雪公主非常高兴,因为有小客人要到森林里作客,它们带来很多的宝贝,请幼儿每人取出10个宝贝,试着把它们分成两部分,看看有多少种分法?自己试着来记录一下……
三、通过课件,学习10的组成和分解。
1、师:数一数来了几位小矮人?10位小矮人要住进两座小房子里,该怎么住呢?
2、思考10的多种分法,帮助白雪公主做出不同的安排方法。
3、引导幼儿观察10的分解式,发现总结10以内数分解组成规律:除1以外,每个数分法的种类都比本身少1;把一个数分解成两个较小的数,所分成的两个数合起来就是原来的数,即整体大于部分;把一个数分成两部分,如果一部分增加1,另外一部分就减少个1,即递增递减规律;交换规律。
四、巩固练习。
10个小朋友一组,边唱找朋友的歌曲边做游戏,唱完后迅速分成两部分,说一说10分成了几个几?
五、活动延伸。
将各种操作材料投放到数学区供幼儿操作练习。
文档为doc格式